麵團遇到烘培溫度的變化

1

麵糰加熱,烘烤前的麵糰溫度,最高是37度-38度左右,麵糰中的澱粉明顯的變化是在麵糰進入烘烤後,才可以逐漸明顯地感受到。

2

進入烤箱後,麵糰溫度徐徐的往上升的同時,澱粉顆粒吸水,膨潤,呈現分散的澱粉糊化現象。

在經過了這個過程階段後,麵筋與麵包的組織也跟著一起在變化著。

3

首先麵糰溫度在50℃前後時,澱粉顆粒開始吸收了自由水,在60℃左右膨潤,到了超過70度以後得到了充分的膨潤澱粉顆粒的外膜形成。

4

在那顆粒之中裡面的直鏈澱粉滲出後,遇到高熱高溫,全體產生了高黏度,糊化,支鏈澱粉殘留於澱粉顆粒中,顆粒維持於球狀橢圓狀的形態。

5

麵包麵糰中的澱粉,在82℃-83℃左右迎來最高峰,在那之後水分變化成了水蒸氣,水蒸氣氣化與澱粉糊化變成了白色混濁的固化物質。

6

97℃-98℃左右把剩餘的水分給蒸發後,澱粉糊化後,形成出完全固化的乳白色組織。

在這個澱粉形成的變化過程當中,糊化現象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,是澱粉凝固時的接著劑。

事實上麵包麵糰中的澱粉,是不能完全被糊化的,不過有一部分的澱粉是可以吸水,膨潤,崩壞,分散的。澱粉是可以吸水的,所以大部分的澱粉糊化時,需要使用到澱粉量10倍左右的水來進行糊化作用的。

根據國外的實驗,使用澱粉十倍量的水來進行糊化後,直鏈澱粉產生了水溶化,平常不會滲出的支鏈澱粉也流出來了,澱粉顆粒也完全崩壞,所以在麵包麵糰製作時,澱粉量與水量1:1才會常被拿來做使用。對於澱粉來說,或許是有些水分不足的程度。就是因為這些理由,糊化後的澱粉與沒有糊化的澱粉,這兩種形式狀態更有存在著。

發表留言